15:07
英国卫生部长斯特林:我排除了对凯尔斯塔默进行任何挑战的可能性。尚未与任何人就罢免斯塔默首相一事进行过会谈。
15:07
【浙江雷傲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11月12日,浙江雷傲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沈仁荣,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雷迪克共同持股。
15:06
【秘鲁对华拉链及其配件作出反规避终裁】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11月9日,秘鲁国家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局倾销、补贴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委员会在官方日报《秘鲁人报》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拉链及其配件作出反规避肯定性终裁,裁定原产于中国的涉案产品经由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转口至秘鲁以规避反倾销税,因此,决定对印尼和泰国涉案产品征收原审终裁确定的反倾销税,即对离岸价格(FOB)不超过23.29美元/千克的金属拉链征收4.84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对离岸价格不超过44.26美元/千克的其他材质拉链征收2.11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对离岸价格不超过9.28美元/千克的拉链配件征收0.66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措施自公告发布次日起生效。
15:05
【国家能源局:完善市场交易与认证机制】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支持“沙戈荒”、水风光新能源基地以一体化模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广多年期绿电购电协议,完善新能源与产业集成融合项目参与市场及交易结算机制。积极探索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公平参与电能量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推动完善可靠容量补偿机制,探索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纳入容量补偿范围。探索推动建立绿色氢氨醇等非电能源载体的认证机制,逐步完善绿色评价标准、认证规则和标识制度。
15:05
【厦门口岸出入境旅客量突破500万人次】截至10月31日,厦门口岸出入境旅客量突破5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55天达成这一量级,同比增长超20%。从客流构成看,空港出入境旅客超35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2%;外籍旅客“中国游”数据亮眼,累计196个国家(地区)超86万人次外籍旅客经厦门口岸出入境,同比增长近13%,创同期历史新高。
15:04
【国家能源局:鼓励地方结合实际研究新能源与产业集成融合项目的多方合作机制】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优化项目投资开发管理。优化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核准(备案)、电网接入、电力业务许可证办理等相关流程,鼓励实现项目整体一站式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地方结合实际研究新能源与产业集成融合项目的多方合作机制。研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予以支持。
15:04
【国家能源局:着力提升风光氢储协同发展水平】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着力提升风光氢储协同发展水平。加强电制氢宽范围快速动态运行、多电解槽联合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电解槽技术性能,提高电解水制氢调节范围、响应速度和精度,更好适应新能源波动特性。优化风光配比,合理配置储电、储氢设施,研发新能源发电与制氢储氢设施、用氢负荷的一体化自适应自调节系统,提升风光氢储一体化协同优化控制水平和自平衡能力。推动新能源弱并网、离网制氢模式发展。
15:04
【国家能源局:有序推动新能源供热供暖应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鼓励在纺织、医药、造纸、食品加工等用热(冷)需求旺盛的产业园区,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热、热泵供热(制冷)、光伏光热一体化等方式,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耦合综合供能站。摸清新能源供暖资源潜力,科学布局地热能供暖,加强地热能梯级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等直接使用绿电的供暖模式,积极探索地热能、风光、生物质及传统化石能源多热源互补高效利用,推动新能源供暖与既有供暖系统有机融合。发挥热力系统灵活调节优势,推动新能源与热力系统联合优化调度运行,探索新能源供暖与岩土、水体等长周期储热技术耦合应用。
15:04
【国家能源局: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结合“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统筹算力设施绿电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探索依托海上风电基地就近建设算力设施。分类挖掘算力负荷时空可调节潜力,促进电力、算力双网融合运行,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提供绿色电力支撑。在新能源资源富集且制造业基础扎实地区,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协同布局、集群发展,加速形成“以新促新”产业新生态。
15:03
【国家能源局:稳步建设绿色氢氨醇(氢基能源)综合产业基地】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支持各地结合绿色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规划建设绿色氢氨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氢基能源产业。重点在风光开发潜力大、生物质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综合产业基地。统筹供需两侧,科学规划输运管道、加注及转运港口等基础设施,有序推动跨省区输运体系建设。支持“沙戈荒”、水风光大基地开展绿色氢氨醇规模化制备,推动在煤化工、冶金等重点领域应用,促进产业耦合发展。鼓励沿海地区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氨醇技术,发展航运绿色燃料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