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8
【上半年龙虎榜成交额激增89%,东财“拉萨天团”包揽前四】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5500余家证券营业部(含分公司)席位登上龙虎榜单,累计成交总额超1.4万亿元,成交额同比增长89%。在排名前十的席位中,东方财富证券“拉萨天团”占据了半壁江山,并包揽前四。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一些中小券商及外资券商营业部崭露头角,上榜次数显著增加。
06:47
【专家: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近日,工行、建行、招行等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以及多地农村商业银行纷纷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3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也较少。“目前,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低位。在资产端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情况下,需要从负债端挖掘空间以稳定息差。存款是银行主要负债来源,因此需要降低存款等负债成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大额存单的利率水平一般随着期限延长而提升,银行的负债成本也更高,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专家建议,在低利率时代的家庭理财规划中,一方面要采用“固收+”策略,配置中短期债基;另一方面通过全球资产配置捕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机会。
06:44
【ETF交出“中考”成绩单:总规模达4.31万亿元,增长超15%】随着2025年上半年收官,ETF半程赛的最新战况也随之尘埃落定。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1万亿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增长了15.57%,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债券型ETF,年内规模增长120.71%,达到3839.76亿元。宽基ETF环比增幅2%,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的最新规模为2.23万亿元,依然占到ETF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从单只产品的情况来看,上半年共有18只ETF规模增长超过百亿元,其中7只为股票型ETF,且这些产品主要以沪深300ETF等宽基产品、机器人ETF等行业主题产品为主。另外,上半年有16家基金公司旗下的ETF新增总规模超过百亿元,其中华夏基金新增931.70亿元,目前以7513.36亿元的ETF管理规模,排在所有基金管理人之首,ETF市场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06:44
【IPO承销保荐江湖悄然生变:多年榜首易主,前12家券商份额占比超七成】首发(IPO)承销保荐江湖生变,上半年投行获受理项目数座次排序已发生根本变化。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上半年共有38家券商共177个IPO项目获得受理,其中国泰海通证券以26单的总量登顶,取代连续多年领跑的中信证券。自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新公司保荐代表人数量跃居行业第一,投行竞争力如何也受到市场关注。数据显示,上半年获受理项目数前12的券商(3家并列第十)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73%。与之对应的,后16家合计才获受理了47个项目,占比27%。
06:44
【港股上半年风生水起,引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掀起一波气势如虹的走势,恒生指数相对年初上涨了20%;恒生科技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分别上涨18.68%、19.05%,三大指数勾勒出牛市图景。资金涌入推动牛市,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分析认为,港股这轮行情,不仅扭转了长期存在的估值折价困局,更引领了中国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体系中的价值重估。
06:43
消息人士称,特朗普与越南达成协议后,美国和印度推动达成贸易协定。
06:41
【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持续坚定加仓港股,成交占比超40%】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市场,净流入金额超7300亿港元,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在政策指引下,南向资金逐渐成为港股市场的中坚力量。
06:41
【压缩政策套利空间,地方招商引资规范发展再提速】地方招商引资规范发展再提速。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这是过去一年多来,国家层面在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接连出台背景下的再次发声。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这个新的指引之下,基金招商的“政策套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此外,加强信息透明化也会带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的落地。
06:40
【港股SPAC机制遇冷,制度革新迫在眉睫】近日,又一家港股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VISION DEAL-Z正式退市。这家SPAC公司由阿里巴巴前高管、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卫哲等人发起成立,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De-SPAC(完成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合并交易),只能退市。值得注意是,自港交所2022年正式启动SPAC上市规则后,仅在2022年当年就有5家港股SPAC公司上市,此后至今未有新的SPAC公司上市。而在这5家公司中,目前仅有2家公司成功De-SPAC,两家退市,尚有一家“待交卷”。
06:39
【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额已接近去年全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表现亮眼,南向资金加速流入。行业方面,非必需性消费、金融业、医疗保健业等成为南向资金配置焦点。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前期调整后,港股市场估值优势逐步显现,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市盈率均处于历史低位,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和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