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资者,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保本保息。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也期待投顾机构能够承诺收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投资咨询机构不可以承诺收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法律与监管的明确禁止在中国,《证券法》 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 《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 中都明确规定了这一点。
《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 明确规定:“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提供证券投资顾问服务,不得对服务能力和过往业绩进行虚假、不实、误导性的营销宣传,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或者保证投资收益。”
类似的,在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进行销售时,也有严格规定禁止宣传“保本保收益”。
任何违反此规定的机构都将受到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吊销牌照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红线。
2. 投资的本质:风险与收益并存投资的根本特性就是不确定性。任何金融产品的未来收益都受到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公司经营、市场情绪乃至不可预见的“黑天鹅”事件(如疫情、战争)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没有“万能预言家”: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机构能够100%准确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承诺收益就等于声称自己可以预知未来,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风险是收益的来源:理论上,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如果有人承诺高收益且低风险(或保本),这本身就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极有可能是一个骗局。
3. 保护投资者,防止欺诈和误导这是立法的根本目的。
防止“诱饵”陷阱:承诺收益是非法机构最常用的“诱饵”,利用投资者追求稳定高回报的心理,将其引入骗局,如“杀猪盘”、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等。禁止承诺收益,相当于拆掉了骗子的一个重要工具。
强调买者自负:监管规则要求机构必须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强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和“买者自负”的原则。投资者必须明白,决策的后果最终需要自己承担。如果允许承诺收益,就会模糊和推卸这份责任。
促进理性决策:监管希望投资者是基于对投资策略、产品结构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解来做决策,而不是被一个虚幻的“承诺”所吸引。这有助于培养更健康、更成熟的市场环境。
4. 防范利益冲突,维持机构中立性如果咨询机构可以承诺收益,就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可能会铤而走险:为了兑现承诺,投资顾问或机构可能会采取极端高风险的投资策略,甚至进行违规操作(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将客户的资金置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可能会掩盖损失:如果投资出现亏损,为了维持“承诺”的假象,机构可能会用新的客户资金去弥补老的亏损,从而演变成庞氏骗局,最终导致全面崩盘。
正规、合法的投资咨询机构 | 可疑、非法的“承诺”机构(警惕!) |
---|---|
揭示风险:详细说明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 承诺收益:保证“保本保息”、“稳赚不赔”、“年化XX%”。 |
提供分析:基于研究和数据,提供投资建议和策略。 | 虚假宣传:夸大过往业绩,用“话术”吸引客户。 |
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市场,匹配适合的产品。 | 催促交易:制造紧张气氛,催促您尽快打款。 |
收取服务费:通过咨询费、管理费等方式盈利。 | 利润分成:提出“收益分成”等模式(正规私募除外,但其也绝不承诺收益)。 |
投资咨询机构不可以承诺收益,根本上是出于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冷却剂”,旨在:
打击欺诈,让骗子的“诱饵”失效。
教育投资者,让其理解并接受投资的风险本质。
维护行业信誉,确保专业的咨询机构专注于提供分析和建议,而不是成为不负责任的“预言家”。
因此,当您遇到任何声称能承诺收益的“投资顾问”或“理财专家”时,最正确的做法是:立即远离,并可以向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举报。 这几乎可以肯定是骗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