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互动 满意度调查 意见反馈

擦亮眼睛辨“非吸”,多想多问拒“高息”

发布人: 点掌投教基地 发布时间: 2022-07-18 16:56:43

       如果有人告诉你

       投资项目高回报、零风险?

       公司实力雄厚,帮你理财稳赚不赔?

       ……

       先别高兴太早,这些很有可能是

       非法集资的“烟雾弹”!

       今天帮您识破非法集资真面目,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https://file3.aniu.tv/G001/M00/0C/78/ooYBAGLVIC2APto_AAKOSvYs2Z0370.jpg

       案例一:编造投资项目 承诺高额回报

       周老太在买菜回家的路上遇到业务员李某在路边发放传单,李某自称公司有金融互助理财、私募股权等多款投资项目,并且承诺有担保、可回购、低风险、高回报,年利息12.2%。面对高额回报,周老太心动不已,于是将自己多年的积蓄60万交给了李某,并签署了《个人出借咨询服务协议》。此后,周老太陆续收到了公司给自己的“投资返利”10万余元。正在周老太准备向其他朋友推荐这款“理财产品”时,猛然发现原本约定好的返利时间到了,自己却并未收到任何钱款,周老太慌了神,多方打听才知道公司已经人去楼空。意识到被骗的周老太随即报警。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李某以投资某公司的项目获得高额回报为名,通过拨打电话、发放传单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并吸收投资。经鉴定,被告人李某担任业务员期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共计人民币1600余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李某伙同他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终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案例二:装点公司门面 营造实力假象

       王先生在超市购物时遇到杨某等人在做宣传活动,杨某自称公司主营投资咨询服务,有专业的投资人可帮助其管理资产、进行投资整合,并向王先生发放了公司的宣传页。看到王先生等人存有疑虑,杨某主动带他们前往公司实地参观、并通过组织产品推介会、知识讲座等造势,多次参加活动的王先生等人信以为真,认为公司实力雄厚,纷纷将自己的积蓄交给杨某公司管理。没想到,仅收到几个月的返利,杨某等人便杳无音信了,发现上当的王先生等人才报了警。

       经审理查明,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间,被告人杨某等五人,在北京市昌平区某公司,未经有关部门许可,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组织讲座等方式公开宣传,以委托投资获取赠金等为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其中,被告人杨某作为业务员,吸收存款300余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杨某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终判处杨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看到以上案例,大家是否感慨,非法集资真是套路频出,害人不浅!那么我们如何防范呢?这份避坑指南请查收!近年来,非法集资类案件的发展呈现范围多样化、明目复杂化、人群扩大化等趋势。当前,非法集资案件的受害群体不再单单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体,也逐渐向年轻群体扩散。大家参与投资理财时一定要做到“一查、二想、三问”,避免上当受骗。

       一查,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貌似合法,实际没有金融资质。这些公司或办公地点高档豪华,或投入重金进行包装宣传,或在高档场所举行推介会、知识讲座等,利用一切资源把声势做大,其场面之大、规格之高极具欺骗性。在投资前一定要先登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务院金融监管机构官方网站,查看公司资质、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股东实力、是否列入经营异常目录等,重点查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

       二想,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不少公司重点针对养老服务、涉农组织、私募基金、财富管理等领域开展宣传活动,编织一个或者多个“高大上”的项目,尽可能吸引集资参与人眼球。有的则打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政策旗号,利用元宇宙、NFT等新概念的新业态新形态非法集资,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投资者千万不要被花里胡哨的投资项目蒙蔽双眼。

       三问,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天上不会掉陷阱,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蒙蔽双眼。

       点掌投教基地提醒您,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防“非吸”、拒“高息”,保护好自己的血汗钱!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